早兩日第一次看完這本經典小說,呀,不好意思,
作者不喜歡人用「經典」這兩個字來形容他的書。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J.D.沙林傑(Jerome David Salinger)
其實這個中譯的書名有點類似「挪威的森林」同樣是有誤譯的情況出現,
捕手不是指捧球場上那個運動員岡位,而是捕捉者的意思。
是書中的主角自己幻想出來的一種職業,
國內中譯為「麥田的守望者」可能更貼切。
先簡單說一說這個故事是關於甚麼的。
內容是一個十六歲的青少年,被趕出校開始,
自己一個人在紐約街頭過了兩天之間發生的事。
這個霍爾頓是一個怪人,正如他妹妹所說的,
他沒有甚麼真正喜歡的事,他任何東西都討厭。
他討厭電影、討厭大人社會的虛偽、
討厭學校內的一切、討厭別人和他說「祝你好運」……等等,多不勝數。
有一個做律師的爸爸,一個在荷里活做編劇的哥哥,
一個死了的天才弟弟,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妹妹。
但,他卻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憤世反叛青年。
兩天的生活都有點曲折離奇,但更吸引人的是他那種主觀到極的主見。
他既抽煙又飲酒,甚至還差點召妓,錢又亂花,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還是落在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怪道理之上。
某程度上,深深的刻劃出五十年代美國紐約這個大都市中,
那種既繁華盛世,卻是年青人眼中不堪入目的虛偽世界。
雖然他充滿不滿,充滿矛盾,甚至口裡從不放乾淨些,
但其實又不難發現他內心那份純真。
最令人難望的一定是全書唯一有關「麥田捕手」的那段說話︰
不管怎樣,我老想像有一群小孩子在一片麥田裡遊戲的景象。
成千成萬的孩子,沒有人在旁邊──我是說沒有大人── 除了我以外。
而我站在一個非常陡斜的懸崖邊。我幹什麼呢?
我必須抓住每一個向懸崖跑來的孩子──我是說如果他們跑著跑著而並未注意他們所跑的方向,
那麼我就從懸崖邊出來抓住他們。那就是我成天要做的事。
我要做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那很傻,但這是我所真正想要做的事。
我知道那很傻 ……。 —《 麥田捕手》
就好像,他想守護這些純真的小孩可以開心地玩,
不要一不留神闖入了那虛偽的烏煙瘴氣的成人世界。
還有那個想去西部隱居的夢想,亦很教人神往,
尤其「隱居」這種想法竟然出自一個經常被趕出校的十六歲少年上。
內容說得有點過多了,談談其他。
這本書在51年作者32歲時寫成,立即做成很大回響,
社會出現了兩極化的支持和反對。有些團體甚至曾把這書列為禁書。
但書中主角的一舉手一投足,真的影響了很多代的青少年,
有好幾代的美國年青人,無一不曾看過這本小說的,
「反戴鴨舌帽」這個招牌動作到今時今日都很多年青人愛學,
就知道這本小說潛移默化幾多代的青少年。
而且,這本小說更多次和殺手拉上了不能開脫的關係。
當年開槍射死披頭四樂隊成員約翰連儂獨行槍手就是隨身帶著一本《麥田捕手》。
企圖刺殺總統列根的殺手,也自稱是《麥田捕手》的書迷。
甚至更有曾有一說,十個殺人犯中,有九個都愛看《麥田捕手》。
所以,這本書就被人扣上了「反社會者信奉的聖經」的稱號。
然而,只是那些人太偏激了罷……
再說,作者也是一個怪人,這是他唯一一本長篇小說,
他自已中學時代也是轉過幾次學校的,所以很多人估計其實麥田捕手中,
很有一點半自傳式的意味。
他自己也是討厭電影的,他的初戀情人最後嫁了給差利卓別利。
我估,這是他討厭電影的最大原因罷,哈!
所以五十多年來,幾代的電影巨星亦曾有意挑戰自己,
想飾演書中主角這個離經叛道,憤世嫉俗卻有充滿矛盾的霍爾頓。
由以往的馬龍白蘭度、積尼高遜,
至近年的李安納度迪卡比奧、蜘蛛俠杜比麥奎爾都曾很想演這角色,
但作者沙林傑就始絡都不肯授權開拍任何電影。
他只會回答「我想霍爾頓不會喜歡這樣的。」
妙!
我買了的這本是去年十月由台灣麥田出版的繁體版,
剛找資料才發現,這本原來是五十多年來,正式授權的繁體中文版《麥田捕手》。
而且麥田出版社(「麥田」真名正言順)還是得到八十九歲的作者親筆受權發行。
隱居中的沙林傑,還對他正式受權的發行下達了三項條款,
1)書中不能有任何「經典」的字樣。
2)不能放他的照片。
3)封面也不能有任何圖案與文案。
(所以書的封面只有超單調的黑白色及書名作者,
那個男孩及「他媽的」三字,其實是一條紙,包著書出售,有點取巧。)
單看這三條款,沙林傑果真有他的風範。
八十九歲,過著隱居的生活,或許他正是過著霍爾頓口中夢寐以求的生活呢!
可能我已過了那種憤世非常的年青階段,
看這本書又未至於十分十分喜歡那種,
不過整體都有七至八分,再加些知名分、貢獻分,值得一看。
或者,過幾年再翻看會有另一番味道也說不定。
2008-02-27
麥田捕手 - J.D. 沙林傑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