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月二十九日,亦都是四年才有一天的日子。
剛剛在想,對上一次閏日,即是零四年那次,自己在做甚麼呢?
找一找網誌,那一天都有寫下一些東西,不過記的卻是廿八日的事。
原來去東涌那間學校拍攝,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
少時候經常會無聊地想,如果在二月廿九出生,
就要四年才有得慶祝一次生日等等的有趣問題,
剛才在電視看到有人選今天結婚,我立即就想,
他們一定是想四年才慶祝一次結婚週年罷……
不記得何時開始,就已經知道為何會有閏年,
大概就是地球公轉一圈,並不是整數日子這回事罷。
到了廿一世紀來臨之前,全球都有千年虫的恐慌,
才知道有關閏日這回事原來不是四年一次那麼簡單。
千年虫除了是因為舊電腦只已兩個位數字記錄年份這一個環節外,
還有一個小危機是會出現在二月廿九日的那天。
因為原來,每逄除盡一百的年份,就不會是閏年,
但每四百年的那一次,又會是閏年……
即是,1800,1900,2100雖然除得盡四都不會是閏年,
但,1600,2000,2400又會因除得盡四百變成是閏年。
所以2000年那一次適逄千年虫加四百年一閏,
才會弄出這麼一個所謂的「危機」來……
再學術些去看看閏年這回事,原來很有趣的。
先來歷史故事資料︰
現在我們所謂的公曆、新曆、陽曆、西曆等,
洋文正名應叫作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
這個曆法是出現於四百多年前,改革舊有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而來。
儒略曆是凱撒大帝死前兩年,即公元前46年決定使用的曆法,
所以就用了凱撒大帝的名字「儒略」為名。
是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
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每年有十二個月,
大小月交替,每四年一閏,在二月最後加上一天。
初時,二月平年29日,閏年30日的。
及至公元14年,凱撒大帝的繼承人屋大維去世,
羅馬元老院為了紀念他,把八月的名稱改為其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
排在以凱撒大帝命名的七月(Julius)之後,
八月本來是小月,亦特意從2月抽一天放了在八月,
還把打後的月份從新排大小月……
原來二月會那麼短也有這麼一個故事的。
還有,以上說的曆法只是每年的月日分配,
年號還是未有統一的數值的。
真正的公元年份是出現於六世紀,
當時普遍認為主耶穌生於羅馬建國754年,
才以那一年做公元1年開始照數算下來的。
直到十六世紀,意大利哲學家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
改革了儒略曆,編訂了新的曆法,
於1582年由當時的教皇格里頒怖,是為格里曆。
這個新曆法主要加入了每一百年不閏,每四百年閏等的新設定,
務求令到日子的誤差由本來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
大幅改善到每3300年才誤差一日。
2008-02-29
從閏年看曆法(上)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