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到1582年時,儒略曆已使用了一千六百多年,
當時的天文學家發現曆法上的春分日(3月21日)
和地球實際運行到春分點的誤差已有十天,
所以開始實施格里曆的時候作了一個有趣的決定︰
儒略曆的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立即跳十日,
變成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我們原來是有十天從來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的。
一開始1582年只有最接近教廷的天主教國家
意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使用,
新教國家初時對由教廷頒佈的格里曆全部予以抵制。
大英帝國到1867年才做了11日的跳日開始使用格里曆。
中國則在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開始使用,
俄國則在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後開始使用。
1926年,土耳其成為最後採用格里曆的國家。
最有趣是瑞典,他們不想一次過跳十一天,
於是在1699年有人提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
就是把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個閏日全數取消,
以40年的時間循序漸進地和格里曆接軌。
但當他們開始取消第一個閏日,問題就來了,
他們的「瑞典曆」頓時變得和儒略歷和格里曆也不一樣!
可想而知那做成多麼的不便?更可笑的是,
因為推行得差,1704及1708年的閏日竟然忘記了要取消!!
到1712年,國王宣怖逐步轉新曆的做法失敗,
決定在當年二月增設二月三十日,把曆法從新變回儒略曆。
最後經過五十年,1753年他們才用跳11日的方法轉用格里曆。
看看,原來就這麼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閏日,也充滿了有趣的歷史故事。
由儒略曆進化成格里曆,為的就是更準確地表達達出作為陽曆應盡的責任,
就是要以日子表達出地球在繞日軌道上的位置。
(按︰所謂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為重點計算的曆法。
而陰曆,則是以月球環繞地球轉為骨幹的,我國的農曆就是陰曆之一,
每月初一必月缺,十五則必定是月圓之夜。)
那麼其實現在我們用的格里曆究竟算不算準確呢?
我們看看科學上的數字︰
事實上,地球圍著太陽轉一個圈需時︰
365.2425天= 52.1775星期,8,765.82小時 = 525,949.2分鐘 = 31,556,952秒
而我們平年有365天 = 8,760小時 = 525,600分鐘 = 31,536,000秒。
閏年則是366天 = 8,784小時 = 527,040分鐘 = 31,622,400秒。
每四年則是平均每年有31,557,600秒,和實際情形只多了648秒,即十分鐘左右。
如果以儒略曆,即每四年就有一個閏日,每年平均多十分鐘,
每128年左右就會多了整整一天。
格里曆就每一百年就扣掉一天閏日,但這樣會扣多了,
所以每四百年又要補回一天閏日,這樣就更準確。
計算出來,約是要3300年才有一整天的誤差出現。
所以其實格里曆還有一個原則的︰
1900,3200,4000的倍數年份也全部不閏。
不過,1900年本身是能除得盡一百,所以根本就不閏,
下一個1900的倍數是3800年了……
另外3200,4000一樣,現在才2008年,
千幾二千年後,還是否用這種曆法,會否有一日半日的誤差出現,
也已經不是我們要去考慮的問題了罷!
再加上1971年後,天文學上新增了閏秒機制,
把地球自轉的不規則增長作出時間上的微調,
這樣就把我們現代的陽曆曆法變得更加準確。
曆法這回事,單看閏年的設定就有這麼多學問,
而整個曆法的設計與定訂真是殊不簡單!利害!
2008-03-01
從閏年看曆法(下)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