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5

瘋殺遊戲 (Funny Games U.S.)

另一套放了在桌上的西片,
就是這齣名叫「Funny Games U.S.」的電影。
本來看見其中譯「瘋殺遊戲」這種戲名,
就沒有多大興趣去看,對荷里活那種刻意的血腥暴力片興趣不大。

但多手拿起DVD盒看了背後的文字,
不其然就湧起九把刀小說「異夢」中的情節。
很想看看外國人版的Mr.Game會是怎樣的。
就這樣,我才沒有和這部好電影擦身而過。

在完全不知導演是誰,演員是誰的情形下看了,
已有一種蠻喜歡的感覺,及後再在網上找了些資料,
再回味電影中的種種,越發覺得真的正到不行!
套用近期綠茶廣告的對白,那種味道,叫做「回甘」。
看電影看到這種像喝了好咖啡般有After Taste的,
才會令人對電影這種現代藝術著迷……

想了很久,要寫這篇讀後感,很難不漏劇情,
因為那樣會完全寫不出我喜愛這齣電影的甚麼。
我只好先寫了一段乾淨版,後面再變成劇情版,
看到警告分割線的時候,未看此電影的人請回避。

看見影碟的封面,電影的名稱及盒後的文字,
大概就已經知道故事大網是怎樣的了。
一家三口,樂也融融地出發去度假,
遇到兩個平凡普通的鄰家青年登門借蛋……
故事有這個開場,不用說都估到之後發生甚麼罷……

如果不是之前已看了九把刀的「異夢」,經歷過一次Mr.Game的衝擊,
大概看這齣電影時會更加震撼,因為整個手法處理之巧妙,
比起甚麼德州電鋸殺人狂,蝙蝠俠面對的變態小丑來得「貼身」好多!
而且正個過程來得真實,沒有那些驚慄電影十大常見情節,
沒有為求刺激觀眾的視覺神經,已刻意加多血腥色情場面。

導演完全把觀眾的心理操弄於股掌之間,你以為可以得到視聽的官能刺激嗎?
他就偏偏把更深一層的心靈刺激一刀直插入大家的心靈深處!
如果看電影之為消遣娛樂,沒有用心感受的人,
大概會覺得這一百一十分鐘會比戲中的一家人更受折磨……

反之,能夠從導演這種異常的鏡頭處理,出奇的音效佈置,
反常的劇情推進中,有所反思有所感受者,
才會驚訝地由心說一句,這電影真有點登峰造極!

在盡量不透露劇情的限制下,只能寫得這麼抽象了。
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電影,而又自問喜歡電影者,強列推薦!
還有一些非關劇情的資料可說說。

本片導演是Michael Haneke米高漢尼卡,
一向以發人深省的挑釁電影見稱,作品有︰
1997 你玩得起,你玩唔起 Funny Games
2001 鋼琴教師 The Piano Teacher (La Pianiste)
2005 偷窺Hidden (Caché)

心水清的你,沒有看錯,1997年的確有一部叫做「Funny Games」的作品,
當時是這名奧地利導演在歐洲拍攝,德語對白,
一上影就引起很電影界的議論,後被譽為法國藝術電影的經典。

今次這齣Funny Games U.S.是Michael Haneke在荷里活的翻拍版,
由他自己親自執導,但最特別之處是,他和荷里活片商洽談時,
最重要的條件是,片中所有劇情及對白要跟十年前那部一模一樣,
就連每一個分鏡也要跟到十足十!

所以兩套電影,除了演員不同了,語言由德語轉做英語外,
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最不同的應該是那個女主角的手提電話款式了!
為何事隔十年,他要這樣原汁原味地翻拍自己的舊作?
這個留待你自己看了,看看你感受到多少了。

在網上找到了新舊兩齣戲的宣傳片,就連宣傳片開頭的幾個分鏡都一樣的真有趣!


世事往往就是這麼巧合,一天看了「文雀」及這齣,
文雀就是學習法國浪漫電影的拍法,
這齣就是荷里活版的法國藝術電影……
怪不得,看的時候會不期然心想︰
「為何今天會看了兩齣手法和節奏那麼相似的電影!」
當然,只是某些感覺上似,兩齣戲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 以下的內容請看了電影後才看 ========
|
|
|
|
|
|
======== 請三思,以下內容含重要劇情 =======

這電影台譯「大劊人心」大概是因為十年前那齣他們譯了做「大快人心」罷。
但為何他們會取了這樣一個名字呢?有點兒摸不著頭腦,
劇情及結局完全和「大快人心」背道而馳,還是取名者有意幫導演一把?
就是要令入場的觀眾個多小時都在等待心目中自以為是的「大快人心」結局出現?

不過無論如何,台譯還是港譯都好,都不夠英文名Funny Games傳神。
勉強要選的話,我會選港譯九七年版的「你玩得起,你玩唔起」,
這個最接近原戲名的神髓了!

======== 最後警告,以下內容含重要劇情 =======

看這齣電影時,不知大家有冇一種被戲弄的感覺?
一開場就來一大段在汽車中的古典樂曲猜謎遊戲!
我差點以為我入錯碟,還是只是其他的電影予告未入正場!
幸好在差點要去check碟時,突兀的紅字戲名及主題音樂出現!

整齣電影真的好像是一個大遊戲,
不單戲中一家三口被迫玩兩個不速之客的遊戲,
更是導演和觀眾在玩了一個大遊戲!
事後回想,或者從片首一開始尖聲刺耳的主題曲突入開始,
導演已經明示了他正在跟我們玩遊戲。

全齣戲唯一最做得著跡的就是一開始在鄰居門口那一場,
觀眾完全可以估中,那家人是被脅持著,那兩個白衣人有問題。
還會因此自作聰明的以為,原來又是一套典型模式的驚慄片。
這是讓我們掉以輕心的一步妙著。

沒有了惡魔突然現身的穚段,反之是鄰家年輕訪客來借蛋,
相較於突然遇到高頭大馬滿臉疤痕的電鋸殺人魔,
或者一覺醒來被困在拼圖絕症狂人的恐懼鬥室,
這個有鄰舍來借東西的橋段,是否近能令觀眾覺得有機會在現實出現?

整齣電影就是如是這般地環繞著「現實」來進行。
沒有了兇手穿鑿附會式的動機,甚至從青年口中胡亂說出一些來自亂倫家庭,
有童年陰影等等,來諷刺主流電影那種為無理渲染暴力而勉強製造出來,
所謂合理化的「成魔之路」!

真正的暴力、真正的邪惡,往往就是沒有理由的。
比起那種為金錢,為權力,為愛情那種有旗幟的邪惡,
這種無目的邪惡行為,更叫人不寒而慄,卻更赤裸更真實……

導演在拍攝手法可謂大膽到不得了!
現在看來都叫人拍案叫絕,更可況是十年之前!
他竟然全戲不停用一些超長的一氣呵成的鏡頭,
不換角度,不加配樂,就這樣靜靜的,定定地,
讓觀眾眼巴巴的看著主角們的一舉一動!
簡直是有點考驗觀眾的容忍情度!

尤其那一場,兩個青年突然離開之後,
兩夫婦由驚呆,到掙扎鬆綁,足足有十五分鐘以上,
是沒有任何背景音樂,一個大遠鏡拍著整個客廳沒動過!
看舞台劇就有類似的感覺,不過舞台上的佈景怎樣迫真都好,
觀眾的代入感一定沒有這個電影鏡頭來得強!

這一大段的空間,正正就讓觀眾的情緒不斷醞釀,
可以代入丈夫躺在地上痛苦的情形,怪責自己的無能。
亦可以想像自己是女主角,切身處地第一件事又真的會先掙扎去關電視。
甚至夠時間逐個角色代入完,再去重新想到那喪子之痛。
繼而再想更進一步,考慮一下如果自己遇到這種事情還可以怎麼做……

而且時間拖得越長,擔心兇手會否折返的心理就會更真實。
因為當時電影只有一小時左右,還有大半小時,大家實會估他們會回來。
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廿五分鐘,
甚至女主角終於逃走了,他們還未出現,觀眾就會開始遲疑,
莫非又是一個意料之外,他們不會再出現?!……

更利害的是,那些鏡頭的擺位,明顯是精心設計的!
好像女主角在廚房用風筒吹乾電話一幕,又是貨真價實地影著她慢慢吹,
但畫面的正中央,卻是她身後的那狀似兩扇大門的牆上,
那數分鐘,我一直在想,那是門是否會突然打開?!

根本就是在引我們把荷里活潛移默化了的驚慄片橋段自己想出來,
全片都是衝著這些而來的,太多太多位置放著一些小提示,
或者應該說是小陷阱,目的是要你確認下自己早已不經意的被調教成甚麼樣子!

看到女主角被迫脫衣服時,大家會想像到鏡頭定必會有祼露部份;
在兒子成功逃脫後,或會想像寶貝智多星式的小朋友救全家?
還是在他開門走進鄰居家中的,會想像屋內會早已血肉模糊滿地屍體?
在「點指兵兵」後,知道要槍殺第一個人的時候,定必會想像到爆頭爆肚等特效出現;
男主角負傷坐在家門前,女主角在廚房站在「門」前吹電話一幕,
一定會想到電鋸狂魔破門而入的畫面……
女主角逃出去時,遇到第一輛車時,大概又會估成了車停下,赫然就是兩個青年?

很多很多,但全部都沒有出現,沒有裸露,沒有過份血腥,
沒有英雄救美,沒有父性母性大發突然變得神勇無匹……
讓早已被荷里活片餵養慣了的觀眾們一次又一次地估計落空,
失望?……為何會因為沒有血腥色情暴力場面而失望?
或許,這就是導演要我們在喊悶喊回水之前先自己問自己的問題……

自問,我都有被那些小提示玩弄得有點不知所措,
尤其幾經辛苦,等到女主角突然那起長槍痛快一轟,
卻突然來了一個無厘頭之極的搖控器倒帶情節!
(如果早十年看到或者無可接受,不過又是拜荷里活電影所賜,這種橋段己非新鮮事)
就這樣連全戲僅有的一場見血的場面都在大家面前給硬生生的抹去了!

最令我抓狂的一個小題示,就是掉在船上的那把「尖刀」!!
由電影早段男孩到廚房問媽媽拿「峰利的小刀」,
到爸爸離船登岸時碰了小刀在船內的「大特寫」鏡頭。
一直都在等待何時才回到船上用那早已埋下的「伏線」?
終於等到末段兩男一女去到船上……卻只見女主角當著二人面前拿小刀慢慢割繩,
然後肥仔輕描淡寫地把這個「伏筆」拿來,順手拋了下海……!!
服了!五體投地的服了!

正如在去年電影節的宣傳網站上找到導演的兩句話︰
「我嘗試令觀眾從電影中怠到被挑釁,從而投入參與,對我向他們展現一切作出反思反抗。」

「問題並非『我要如何展現暴力』,問題是『我要如何讓觀眾看到他對暴力面對面的位置以及暴力所代表的意義』。」 -- 米高.漢尼卡
"The question isn't 'how do I show violence?' but rather 'how do I show the spectator his postion vis-a-vis violence and its representation?' " -- Michael Haneke

除了倒帶情節令很多觀眾接受不了,爭議不絶外,
青年Paul在電影中曾三四次向觀眾打眼色甚至問問題,
更是一個令人議論紛紛的設定……
不過,看了上面的兩句話,應該明白為何有這種畫面出現。

「讓觀眾看到他對暴力面對面的位置」,不單單再是一個坐在銀幕下毫無關連的位置,
而是和兇手有關連,有交流的位置。兩個青年其實就代表著看電影的你和我。
看血腥暴力色情片子的,沒有甚麼原因,沒有甚麼家庭慘劇童年陰影,
沒有甚麼大不了的憤世嫉俗的大理由,只是覺得這些血腥暴力色情是「娛樂」元素,
是好玩、有趣……記得他們怎樣答女主角「為甚麼這樣做?」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所以電影中的兩個青年沒有得到甚麼惡有惡報般的報應,
因為他們都是我們做觀眾的心態一般,just for fun!
然而,為何我們一直看時一直都想等待大快人心的時刻出現?
為何我們一直就在期待他們最終會罪有應得?
或許,這就是導演要世人反思自身的問題……

其實矛頭大單單是指向荷里活的電影,在全球化的今天,
又豈只有荷里活片子充斥著無理的血腥暴力色情……
戲中兩個青年互相的稱呼轉來轉去,
其中有Tom & Gerry 和 Bevis & Butthead,
原來都是在外國非常受歡迎的「卡通人物」!!
Tom & Gerry大概都知是甚麼,就是貓鼠大鬥法的橋段,
但當中往往就是以暴力欺凌作為其「笑位」的。
而Bevis & Butthead從網上資料看,更會見血及有賣理色情成份的。
這無疑是點現在連小朋友的輕易接觸到的傳播媒體的強列控訴!

這樣就更明白為何在大廳一幕會有如廝煩人的電視嘈音,
而為何女主角第一時間不是鬆綁而是先去把那電視機關掉!
還有他們兩個人逐戶逐戶的去「玩」,某程度上都代表著電視的「入屋」特性!

最後,還有一點是我仍在思考的問題,
就是其實無論是主角的一家三口,還是對上一家受害人,
其實都有機會大叫救命求救的!
例如之前一家人,在一家三口在他家門前打招呼時,
更甚是在那男人帶其中一個青年來幫忙時!三打一都驚?
或女主角在碼頭和鄰居道別時,對方的船都已開離碼頭,
大可以發難求救,著對方報警,豈不是一個出路?

或者,這代表是人們始終還有一點點輕視暴力嚴重性?
可能當時還以為可以用較和平的方法把經已闖進屋內的暴力送走?
反而怕發難求救會讓兩個青年狗急跳牆殺人出氣?
就是這種為求自保的僥倖心理讓兩個人的遊戲能逐家逐戶的玩下去……
比喻甚麼呢?比喻各地的媒體為求自保,不敢向諸如荷里活這種大勢力說不?
這個是讓人反思的地方。

很喜歡在電影最後,兩個青年在船上的對話,看似無關痛癢,
但卻是導演最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
Peter在講述看了某作家有關物質、反質物及黑洞等,兩個時空文通等問題。
Peter:.....他的人生是真實的,他寫的小說是虛假的.....
Paul:為何電影和小說就是虛假的?你不是在電影中都能看到一幕一幕的實像嗎?不都是你親眼目睹的嗎?那和真實有分別嗎?!
Peter:Bull Shit!!
Paul: WHY?!

最後再以導演另一句話作結︰
錄自︰http://bc.cinema.com.hk/adhoc/michaelhaneke/message.html
「電影是每秒二十四個謊言,目的是要尋求真相,或者嘗試尋求真相。」
"Film is 24 lies per second at the service of truth or at the service of the attempt to find the truth"

有機會的話,我都想看看原裝1997年版的Funny Games。
對於為何導演會有重拍這齣電影的決定,
以下這編文章分析得很好︰
[影評] 《2007大劊人心》-舊片重拍的必要性?
http://ppt.cc/IOR4


還有一些有關這電影的網誌評論︰
http://blog.nownews.com/firewalker/textview.php?file=0000142825
http://benmovie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39548
http://www.safariunderground.net/archives/93

0 留言: